拜西方化學、生物學、醫學等科學領域發展之賜,現代人在醫藥取得與使用上,相比從前有著長足進步,人類壽命得以持續延長,似乎符合一般人的普遍認知。
然而,當人類享受著壽命延長的同時,緊接而來的新挑戰卻是面臨許多以前人類所不會面對的健康問題!有人相信這可能是長壽需要付出的代價,但預防醫學界並不認同這種想法,因為預防醫學就是一門以「幫助人類活得既長壽且健康」為宗旨的科學!
以前人類因為壽命不夠長所遇不到的問題,現代人卻因為壽命變長開始一一遇到了。只要您活得夠久,幾乎各種耳熟能詳的慢性病,您都有機會遇上。
面對這些慢性病,西方現代的治療醫學似乎遇到了瓶頸!僅能借助藥物來抑制症狀的治療方式,長期以來給人「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」的印象,令病患感到束手無策,感嘆醫藥並非萬能!
有人甚至開玩笑說:「長壽是現代醫學的必然,而慢性病是長壽的必然!」聽起來著實無奈!
如果說長壽是西方現代醫學帶給人們的禮物,難道這些靠醫藥無法根治的慢性病卻是長壽的惡夢嗎?面對這些慢性病,人們還有其他選擇嗎?

在台灣(或華人世界),我們比起其他國家的人在處理身體問題上,幸運地多了一個選擇,中醫藥!然而,我們在處理健康問題上,真的有比其他國家的人更幸福嗎?答案似乎也不容樂觀!
眾所週知,中醫藥經由代代相傳的經驗積累,擅長處理的多是從前相對單純的環境下,所造就出來的健康問題,但是對於諸多現代複雜環境下,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新式健康問題,中醫藥似乎也仍在努力探索中。對於運用古老中醫藥來處理現代文明病的期待效果,似乎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現實落差。
有鑑於現代醫學或醫療環境面臨瓶頸與困窘,醫學家們早就開始尋思醫藥以外的其他出路。過去數十年來,應運而生的預防醫學、自然醫學等領域,透過營養素的使用來改善身體問題,取得不錯成果,而且持續推進發展中。因此,形成了龐大的營養素產業鏈,民眾對於營養補充品的概念也基本接受,只是對於營養素的使用方式存在認知上的差異罷了。
營養素雖然不是藥品,但在使用上與藥品一樣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基礎,才能使其在身體上得到應有的發揮與預期的效用。營養素雖然不傷身,但對於劑型、劑量的運用若不適當,不僅得不到預期效果,也是一種資源浪費!這一點仍有賴民眾對於營養素正確認知的進一步提昇!
藥物存在已久且有一定的效用,尤其對於急症、重症,更是經常有顯著作用與效果,所以我們並不反對使用藥物,上述是針對慢性病所做的探討,在此需要加以釐清!
不藥可癒!
中西藥以外的第三條路:第三種選擇
由於對藥物副作用及其局限性等認知,越來越多民眾在面對慢性病(甚至是一些自限性疾病)的時候,有選擇盡量延遲使用藥物,甚或不用藥物的傾向!這樣的認知覺醒,在未來相信會越來越多,因為實在存在著太多藥物無法根治的慢性病患者了~當得知需要終身服藥,彷彿被判無期徒刑!
是藥三分毒!把吃藥當成吃補的時代過去了,現代人希望「以更自然方式處理身體問題」的需求,讓自然醫學「以個人化營養素補足營養缺口」的方式應運而生。
身體需要的是營養素(原料),不是藥物!身體缺的是營養素,透過為身體提供欠缺的營養素,讓身體器官、功能回復正常運作,身體運作正常就是健康~這闡釋了預防醫學(自然醫學)最簡單的概念!真正實現不藥可癒、不藥而癒的理想。
怎麼知道身體欠缺什麼營養素呢?答案是透過科學的檢測分析來獲得客觀的身體數據,然後再藉由諮詢比對各種日常活動、飲食內容、生活環境等因素來確認這些數據的因果關係,最後便能找到造成身體健康狀況的原因,然後再從改善這些原因來讓身體狀況得到緩解、排除,甚至完全恢復。
這過程完全不使用任何形式藥物,當然所耗費的時間長短也會因人而異。年輕人的身體狀況好,自我修復能力佳,身體修復速度會比較快;反之,年紀越大的人所需要的時間往往比較長。所以,我們常說,對於身體的預防保養要趁早,因為越早做越事半功倍!
另外,常常有人問,補充營養素跟食療法或食補有什麼差別?
差別在於,營養素透過科技萃取技術,可以讓身體達到高效吸收,讓細胞充分利用。而從飲食攝取,主要還是受限於攝取量。舉例:吃一顆高單位維生素C,足以抵過吃幾十顆檸檬(甚至更多),更別說還有其他眾多維生素也要攝取,您真的認為有辦法靠食療?食補嗎?
食療、食補,是古代人的唯一辦法,身為現代人,您擁有更高效率的選擇來為身體進行營養補給,所以別再仿效古人進行效率相對較低的食療或食補了!
不藥可癒適用範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