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Image source: internet)
前言
- 暈眩與頭暈不同
「眩暈」是指有旋轉或移動的錯覺,患者會感覺周圍環境在旋轉;而「頭暈」是一種較籠統的感覺,可能包括昏厥感、不平衡感等多種感受,兩者症狀與成因不同。 - 常見頭暈原因
除耳朵問題外,心血管疾病(如低血壓、高血壓)、低血糖、藥物副作用、情緒壓力等也可能導致頭暈。 - 常見暈眩原因
最常見的暈眩原因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(耳石脫落)、梅尼爾氏症(內耳淋巴水腫)、前庭神經炎等。 -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(BPPV)
這種暈眩多發生在頭部姿勢突然改變時,如躺下或起身,因內耳耳石脫落刺激半規管引起,症狀短暫且預後良好。 - 嚴重暈眩需警覺腦中風等危險
若暈眩伴隨複視、口齒不清、肢體麻木無力、意識模糊等症狀,需立即就醫排除腦中風等急症。 - 預防暈眩的生活習慣
避免抽菸、喝酒、過量咖啡因,保持充足水分與睡眠,規律運動,避免快速頭部動作及強光噪音刺激,有助減少暈眩發作。 - 暈眩的診斷重點
就醫時應記錄暈眩發作的時間長短、是否因姿勢變化誘發、是否有其他伴隨症狀(如耳鳴、聽力障礙、嘔吐等),有助於判斷病因。

(Image source: internet)
暈眩和頭暈的區別
暈眩和頭暈的區別主要在於感覺的性質和症狀表現:
- 頭暈(或稱頭昏)通常指的是一種頭腦昏沉、輕飄飄、頭重腳輕的感覺,像是在船上搖晃或漂浮,身邊的物體並沒有旋轉或移動的感覺。頭暈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,如血壓異常、貧血、疲勞、心理壓力等,屬於較模糊且多樣的症狀。
- 暈眩或稱眩暈,則是一種明顯的「旋轉感」或「天旋地轉」的感覺,患者會覺得自己或周圍環境在旋轉或搖晃,常伴隨平衡失調、噁心、嘔吐、冷汗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無法站立或行走。暈眩通常是由前庭系統(內耳或腦部平衡中樞)問題引起,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、梅尼爾氏症、前庭神經炎等。
簡單說,頭暈是頭腦昏沉感,沒有旋轉感;暈眩是有明顯的旋轉感,是一種特定的頭暈類型。因此,暈眩是頭暈的一種,但兩者在臨床上和自我感受上有明顯區別。
暈眩的常見原因
一、前庭系統問題(與平衡相關)
-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
- 最常見的眩暈原因,因內耳耳石脫落刺激半規管引起,常因頭部姿勢改變(如躺下、翻身)誘發,持續數秒至數十秒。
- 梅尼爾氏症
- 內耳淋巴液壓力異常,伴隨眩暈、耳鳴、聽力下降及耳悶脹感,發作可持續數小時。
- 前庭神經炎
- 病毒感染或發炎導致前庭神經功能異常,突發嚴重眩暈(持續數天),伴噁心嘔吐,無聽力影響。
- 內耳迷路炎
- 內耳感染或發炎,可能伴隨聽力下降或耳痛。
二、中樞神經系統問題(腦部相關)
- 腦血管疾病
- 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:後循環缺血(如小腦、腦幹)可能引發突發眩暈,伴隨複視、言語不清、肢體無力等。
-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:頸部轉動時可能誘發。
- 偏頭痛相關眩暈
- 前庭性偏頭痛,眩暈伴頭痛、畏光或視覺先兆。
- 多發性硬化症
-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變可能影響平衡功能。
- 腦腫瘤
- 小腦或腦幹腫瘤可能壓迫前庭神經通路,導致慢性眩暈。
三、全身性(非前庭)原因
- 心血管問題
- 低血壓:姿勢性低血壓(突然站起時頭昏)、脫水、心臟衰竭。
- 心律失常:心跳過快或過慢,導致腦部供血不足。
- 貧血:血紅素不足,導致氧氣輸送減少。
- 代謝或內分泌異常
- 低血糖、甲狀腺功能異常、電解質失衡(如低鈉、低鉀)。
- 藥物副作用
- 降血壓藥、抗憂鬱藥、抗癲癇藥、鎮靜劑等可能影響平衡或血壓。
- 心理因素
- 焦慮症、恐慌症、過度換氣症候群可能引發頭昏或不真實感。
- 頸椎問題
- 頸椎退化或椎動脈受壓(頸性眩暈),頭部轉動時可能加重。
- 感染或發燒
- 全身性感染(如流感)或脫水導致頭昏。
四、其他原因
- 脫水或中暑:血容量不足影響腦部供血。
- 視覺問題:雙眼視差、青光眼或眼肌失衡。
- 睡眠不足或疲勞:長期疲勞可能誘發頭昏。

(Image source: internet)
暈眩的預防
暈眩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生活習慣調整、飲食均衡、姿勢注意及環境安全等多方面,具體如下:
生活與姿勢調整
- 改變姿勢時動作要慢(尤其是從躺下到坐起、從坐著到站立時),先停留幾秒讓身體適應,避免突然起身引發暈眩。
- 避免快速或劇烈的頭部動作,減少對前庭系統的刺激。
- 保持充足休息與睡眠,避免熬夜及過度疲勞。
- 坐車時盡量坐在前座、視野較佳的位置,利用視覺幫助平衡。
飲食與營養
- 保持血糖穩定,避免餓過頭或跳過餐,尤其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低血糖狀況。
- 均衡攝取維生素,有助改善前庭功能及血液循環,減少暈眩發生。
- 避免刺激性飲食以及可能引起血管收縮的飲食。
- 多喝水保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,尤其在高溫環境下注意防止脫水。
運動與保健
- 定期做頸部柔軟操,放鬆頸肩肌肉,促進腦部血液循環,減少因頸部緊繃導致的暈眩。
- 適度運動增強體力與平衡感,有助預防暈眩及跌倒。
其他注意事項
- 避免情緒過度緊張與壓力,保持心情穩定。
- 若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、糖尿病等,應設法改善以減少暈眩風險。
- 暈眩發作時應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,避免跌倒造成傷害。
綜合以上,預防暈眩需從日常生活細節做起,特別是注意姿勢變化的緩慢、飲食均衡與營養補充,以及保持安全的居家環境,能有效降低暈眩發作及其帶來的危險。
結語
暈眩不是什麼大病,不過暈眩一旦發作,卻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!
暈眩是一種常見但複雜的症狀,涉及多種可能的原因與機制。了解暈眩與頭暈的區別、掌握常見成因,以及積極採取預防措施,能幫助我們有效減少暈眩發作的頻率和嚴重度,從而確保生活品質!
以上共勉!
促進健康的方法,無他!立即行動!馬上行動!今天行動!
生活醫學,
讓您的生活充滿健康優勢!
透過「生活醫學」,
學習「健康工程」,
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健康工程師!
健康工程師,
健康一輩子!
您今天,預防了嗎?
健康小叮嚀:
生活醫學~最頂級的預防醫學
一起為您的健康加油!
相關文章:
健康三件事:「營養均衡、睡眠充足、日行萬步」
認識生活醫學
系統預防醫學~您的「不二」選擇
您該知道的健康二三事:關於系統預防醫學
何謂生活醫學?
生活醫學的主張,就是「在生活中把症狀化解於無形,使疾病不能成形」。。。預防疾病生成(將病根扼殺於搖籃之中)。。。因此人自然相對健康,不需要與醫藥為伍,可以真真正正享受生活!簡單說,也就是「在享受生活的同時,順便把身體健康照顧好」!現代人比從前的人健康問題更多,主要與現代人複雜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。生活醫學的範疇涵蓋了「飲食、睡眠、活動、各種良好生活習慣養成」等等,把這些生活面向都做正確、做到位了,人自然也就健康了!這就是生活醫學的基本概念!
無疾而終~人生最完美的終局!
讓「系統預防醫學」的「健康風險管理」助您實現健康人生的終極願望~無疾而終!

讓「系統預防醫學」的「健康風險管理」
助您實現健康人生的終極願望~無疾而終!
系統預防醫學
助您解決問題

後疫情時代,健康更刻不容緩!尤其接受過疫苗施打的族群,未來面對疫苗在身體內帶來的不確定風險,更是需要謹慎再謹慎!別讓你的免疫系統成為壓垮健康的稻草!
如果您的身體正在經歷某些狀況,而又找不出真正的具體原因!吃藥或可一時治標,但卻不知道得吃下多少藥?對身體又會造成多少傷害?
與其吃藥治標,不如透過全人醫學(系統預防醫學)的方式,來為您找出真正原因,從根本上加以消除病因,方才是有益於身體長遠健康的解決之道!
系統預防醫學(全人醫學)的方法,可以幫助您早日解決問題,讓身體恢復正常運作!為您重新贏回(迎回)健康!
無疾而終~人生最完美的終局!讓「系統預防醫學」的「健康風險管理」助您實現健康人生的終極願望~無疾而終!

預約十年後健康自己
讓想健康的您更健康
您專屬的
健康風險管理暨預防醫學保養
中心